站点logo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传统文化 > 成语大全 > 缓兵之计什么意思?

缓兵之计什么意思?

时间:2019-01-02 11:43:33来源:本站整理作者:灿烂海滩阅读:

诸葛亮北伐碰上了司马懿,司马懿因为在各方面的经验都与诸葛亮相差甚远,说以也不敢轻易主动出击,只能以防守为主。诸葛亮因兵力问题没办法硬攻,只能想办法让司马懿主动出兵,最后便想了一招以退为首,佯装撤退的策略。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“缓兵之计”就和此事件有关。当时诸葛亮为了司马懿能够出兵,各种办法都用到了,但司马懿则的隐忍不是常人能够比拟的。

缓兵之计什么意思?

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《三国演义》第九十九回,发生在诸葛亮“三出祁山”之际,相关人物为诸葛亮、司马懿和张郃。原文如下:

当有细作报知司马懿,说孔明退兵了。懿曰:“孔明必有大谋,不可轻动。”张郃曰:“此必因粮尽而回,如何不追?”懿曰:“吾料孔明上年大收,今又麦熟,粮草丰足;虽然转运艰难,亦可支吾半载,安肯便走?彼见吾连日不战,故作此计引诱。可令人远远哨之。”

缓兵之计什么意思?

军士探知,回报说:“孔明离此三十里下寨。”懿曰:“吾料孔明果不走。且坚守寨栅,不可轻进。”住了旬日,绝无音信,并不见蜀将来战。懿再令人哨探,回报说:“蜀兵已起营去了。”懿未信,乃更换衣服,杂在军中,亲自来看,果见蜀兵又退三十里下寨。懿回营谓张郃曰:“此乃孔明之计也,不可追赶。”又住了旬日,再令人哨探。回报说:“蜀兵又退三十里下寨。”郃曰:“孔明用缓兵之计,渐退汉中,都督何故怀疑,不早追之?郃愿往决一战!”懿曰:“孔明诡计极多,倘有差失,丧我军之锐气。不可轻进。”郃曰:“某去若败,甘当军令。”

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,诸葛亮兵出祁山与司马懿对阵,司马懿固守不出。诸葛亮见状,想出一条计策,传令全军拔寨后撤。司马懿认为这是诸葛亮的计策,但张郃却觉得这是由于诸葛亮军粮耗尽而不得不撤军。最终,在张郃的强烈要求下,司马懿不得不让张郃领兵追击诸葛亮。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张郃中了诸葛亮的埋伏,大败而回。

缓兵之计什么意思?

本文要介绍的成语,便是文中所提到的“缓兵之计”,意为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。这也是由《三国演义》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。

小说中描述的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呢?应该说有一半是虚构的,另一半却是真实的。按照小说的描述,这个故事发生在诸葛亮“三出祁山”期间,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,此时的司马懿尚在荆州镇守,并未出现在西北战场。只能说是作者为了情节的需要,将司马懿来到西北战场的时间提前了。

这个故事的真实之处在于,司马懿与张郃之间的意见分歧是真实的,不过时间是发生在诸葛亮“四出祁山”期间,具体时间为蜀汉建兴九年(公元231年)。

缓兵之计什么意思?

当时,曹魏西北最高军政长官曹真病逝,魏明帝曹睿委派司马懿来到西北与诸葛亮对峙。司马懿固守不出的战术引起张郃的不满。据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记载,张郃曾公开表示:“彼远来逆我,请战不得,谓我利在不战,欲以长计制之也。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,人情自固,可止屯于此,分为奇兵,示出其后,不宜进前而不敢逼,坐失民望也。今亮县军食少,亦行去矣。”

张郃的这一表态在不少曹魏将领中产生共鸣,将领贾栩、魏平更是讥讽司马懿畏敌如虎。这些冷嘲热讽令司马懿失去冷静,贸然与诸葛亮开战,最终遭遇了一场惨败。

标签:缓兵之计意思典故出处 上一篇:费力劳心典故出处介绍 下一篇:年年有余的来历与典故是怎样的? 返回列表我要分享

相关推荐相关推荐

抢占沙发抢占沙发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吾爱诗经网立场。

网友评论

猜你喜欢猜你喜欢

业界动态 / 本周热文 / 你言我语

最近更新

最新排行

历史图库更多+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