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点logo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历史趣闻 > 趣闻趣事 > 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?

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?

时间:2018-09-18 19:04:52来源:本站整理作者:三国演义赏析阅读:

“状元”,是一个特产于中国古代的词语,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后,状元就成为了很多读书人奋斗的目标,但是,状元毕竟只有一个,不是人人都能够考中的。在现代,虽然每年总会出现各式各样的“状元”,但是和古人一比,含金量实在是大大下跌,你知道在古代考个状元有多难吗?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。

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?

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。

状元是中国的特产,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。古代考状元并非易事,要经过童生、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五个阶段。殿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。第一名则为状元,第二名为榜眼,第三名为探花;合格者皆为进士。在“学而优则仕”的年代,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。

科举制始于隋,确立于唐,完备于宋。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(公元622年)的孙伏伽,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(1904)的刘春霖。在1282年间,历史有名有姓记载的,历代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,武状元185名。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,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。

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?

金榜题名、独占鳌头,是每个读书人的终极梦想,但你可知道,想要考取状元郎究竟有多难?

首先,你至少得出生在一个中产之家(古代供一个人读书也是很花钱的好吧~);只有家境尚可才有余钱、余粮供孩子读书,如果真的饔飧不继,全家挨饿不说,没钱给先生也没人愿教你啊;除非你运气不是一般的牛逼,遇到了一个好的私塾,一个好的启蒙老师,再加上自己刻苦用功,那么你就可以踏上科举考试的漫漫征程了。

进京赶考 = 超强自虐旅行,恭喜恭喜~你终于可以准备进京赶考啦~

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?

会试一般是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,所以处于边缘地区的你必须一得到消息就立马收拾收拾向帝都进发,否则错过时间又得等上三年。你得准备什么呢?

1.充足的银子

进京赶考可是考验财力的时候,一般人家哪有钱让你穿越大半个国家,历时一年多,跋山涉水几千公里去参加一个考试?何况还有到了京城以后的各种打点及交际费用。所以你要么是富一代或者富二代,要么有个有钱的老丈人,再不济你也得找个风投,谈好回报,获得资助。

而且贿买考官可谓是唐朝科举中最大的弊端,一些有权势背景和经济实力的考生为了取得功名便向主考官行贿。那时贵族官僚子弟基本垄断了科举,而没有后台靠山的寒门子弟,即使是学富五车,才华横溢,都很难考取进士。

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?

唐高宗龙朔年间出现了一种现象,那就是主考官不直接收钱,而是有专门的代理公司操纵考场。应试者如果不走代理公司的后门,则很难指望在科场上成功。说白了,在开考之前,钱都交完了,发榜的内定名单也都早定好了。

为了防止考生贿买考官作弊,历朝历代都做了一定的“防火墙”,采取了不少措施。唐代武则天时代曾设立糊名的办法,遮掩考生的名字以减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会,这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定例。同时又发明了誊录的方式,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并以抄本送往评级。这样批卷者连辨认字迹也不能。然而,考生仍可与考官约定,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词来作暗号,即所谓“买通关节”。

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?

为了减少这种可能,自宋太宗起订立了锁院的制度。每次考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,俱为临时委派,以便互相监察。当考官接到任命后,便要同日进入贡院,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离开;亦不得接见宾客。如果考官要从外地到境监考,在进入本省境后亦不得接见客人。贿买若然被揭发,行贿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;而同场的考官亦可能被牵连受罚。

清朝入关初年,便曾发生了震惊天下的丁酉案。顺治十四年,顺天、江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发生五闱弊案,最后以江南闱十六房主考全部斩立决,数十人被判死或贬徙尚阳堡宁古塔。其间,数百名举人在清兵看护下赴北京重考,是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大的科场舞弊案。

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?

2.做好攻略

是坐船、坐马车、骑马还是徒步,要不要带随从?如何保证安全?反正无论怎么选,放在今天来看也绝对是超强自虐旅行,不做好攻略不行。而且老祖宗们还有另一项清奇的加分项目:名字。

很多人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,但在古代高考,只要代号取得好就是状元没得跑。清光绪二十九年,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寿。考官们发现,考生中有个叫王寿彭的,于是跟捡到宝似的拟定他为状元。他们在慈禧面前说出了理由:王考生好啊,文比薛之谦,武比李连杰。最了不得的,他名叫王寿彭,寿比彭祖,也祝着佛爷您:福如王母三千岁,寿比彭祖八百寿。超长待机的慈禧一开心,就钦点王寿彭为状元,连着考官们一起大赏三斤。

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?

名字不仅要取得好,还要写的好看。明永乐年间,孙曰恭抱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,一路杀到了殿试,成为高考第一名。然而,当考官们按名次码好卷子,经朱棣审批后准备拆封填榜时,天上一道闪电劈中了孙曰恭同学。

第一名:孙曰恭主考官刚落笔,朱棣就怒了。因为古人竖着写字,曰恭连起来写,就成了一个“暴”。朱棣宝宝一下子就有小情绪了:暴字不可能不是在讽刺我通过武力夺取政权,我要是聘他为状元,岂不为天下人所耻笑?于是孙曰恭被这样无情地剥夺状元权利终身。据说后来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“孙日狗”。

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?

这还没完。主考官忙换了榜眼的卷子来看:梁禋。朱棣:这个梁……梁……这个梁……主考官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:这个梁X,卷子看上去也有点问题,陛下慧眼识珠,要不看第三名的?第三名叫刑宽,朱棣同志一下子开心了。“好听,刑政宽和,符合我宽厚仁慈一代明君的形象,就他了。”

3.夹带经文

有钱有势的考生可以通过贿买考官获得金榜题名,而没钱没势的考生就只能干考场作弊最为“免费”的勾当,就是身藏夹带。在唐代科场中有专门的称呼“书策”:“挟藏入试,谓之书策”。唐玄宗天宝十载,即公元751年九月,李隆基亲御勤政楼试“怀才抱器科”,考生中居然有人在这大唐天子眼皮底下“私怀文策”。在唐代科举考场上,还有的考生伪造堂印,传递标准答案,也有的利用文房四宝夹藏抄录有关的文章,真是五花八门,不一而足。

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?

唐代的科举考试已设有兵卫,以阻止夹带作弊。宋朝起,考试在贡院内进行,贡院内考生之间是以墙壁隔开的,称为号舍。考生不可以喧哗、离场,以防止传卷或传话。但是夹带经文这作弊方法始终是屡禁不止,层出不穷。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,或索性密写在衣物、身体上。其他各式随身物品,包括文具、食品、蜡烛等等都曾被用作夹带。明清的科举保安十分严格,要求达到“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试场”的程度。

除了在进场前由兵卫仔细搜查外,清代乾隆年间朝廷曾下诏详细限定考生带入场各式物品的规格。例如:砚台、木炭、糕点的大小厚度;水壶、烛台的用料;以至毛笔、篮子的款式都有明限。此外对检举夹带者有赏格,被发现者除了取消资格外,更要带枷示众。但科场舞弊始终未曾彻底有效地受到打击。传说有一次会试中有举人把夹带的书本掉在地上,奉旨检查的考官却为他掩饰,说:“何以携帐簿入场!”

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?

说到这,小编不得不说作弊的花样从古到今还真是花样层出不穷,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!

4.讨一点运气

走之前,先祈祷一下:路上不要生大病、不要遇到强盗、不要遇到狐妖鬼怪什么的,能够顺利到京城。剩下的就全靠运气了,运气也是不容小窥的,比如值夜班,中状元,毕沅,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状元了。殿试的前一天晚上,毕沅和同僚诸重光、童凤三人在军机处值夜班。三人都通过了会试,第二天都要参加殿试。诸重光和童凤欺负毕沅老实,故意留他值班,毕沅心想吃亏是福,就答应了。

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?

当夜,陕甘总督黄廷桂送来了奏请朝廷在新疆屯田事宜的折子。毕沅仔细阅读了折子后,命人呈给了乾隆皇帝。谁知,第二天殿试,考题竟然就是如何在新疆屯田。毕沅那真叫一个胸有成竹,一气呵成,写好了答卷。结果,虽然他的书法差了一点,却因对策见解深刻思想独到而被乾隆钦点为状元。诸重光和童凤知道真相后,肠子都悔青了。

一年后~哇,运气好好,真的到京城了耶!

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?

会试:通往贡士之路

修整修整就准备参加会试吧。每三年一次,在农历三月举行,因此也叫做“春闱。考试的规则和程序大体与乡试类同,只是录取更为严格,录取比例在百分之四五之间。

会试合格了,你就成为“贡士”啦,再参加一次复试,取得三等以上成绩者你就有资格参加殿试。会试第一名称为“会元”(这就是三元中的第二元),恭喜你,你已经超越了无数的读书人,而且有很大的机会创纪录了。

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?

殿试: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就看这个了

殿试就是“考状元”了,那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呐!然而此时你已经不用担心被淘汰了,而是想咫尺杆头,金榜题名。殿试结束,由阅卷大臣(一般为八人)轮流读卷,就中选出公认的十份卷子交给皇帝用硃笔钦定名次,这十份即是一甲三名(状元、榜眼、探花)和二甲的前七名,二甲七名以后和三甲的则不必交给皇帝审阅了,这就是所谓的“点状元”。

如果你在殿试中得到了皇帝老子的赏识,并成功晋为状元,那么恭喜你可以载录史册了,毕竟在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的1000多年,出现了如此多的才子奇士,连中三元的也是屈指可数。

在古代状元有多难考?

讲真,走完这个历程,已经不能用“常人”来形容你了,你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天赋,同时还需寒窗苦读的毅力,还要有极强的抗压能力,更要有对科举几十年如一日的信心,最后你还得有一点运气……总之,你真的比现代人牛多了~SO,且让你得意一会~

看到这,是不是觉得古代的状元简直太牛逼了?其实,无论现代古代,学霸们从来都不是不劳而获的。不经历风雨,如何见彩虹?最后,衷心祝愿所有的高考学子都能去到自己喜欢的学校!

标签:状元科举会试殿试 上一篇:古代在被诛九族的时候,其他家人为什么不逃跑? 下一篇:"隔江犹唱后庭花"中的后庭花是什么? 返回列表我要分享

相关推荐相关推荐

抢占沙发抢占沙发
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吾爱诗经网立场。

网友评论

猜你喜欢猜你喜欢

业界动态 / 本周热文 / 你言我语

最近更新

最新排行

历史图库更多+

回到顶部